燈會制作為您介紹元宵節(jié)為什么稱為燈節(jié):
民間有一種說法跟漢初討平“呂雄之亂”有關(guān)。漢高祖死后,劉邦的皇后呂雉篡權(quán),殺害眾功臣,大封堵呂,然后引起全國官民不滿。周勃、陳平等漢忠臣于正月十五這天打算掃除諸呂,擁戴劉恒為文帝,次年的時候文帝劉恒紀念這個日子,在正月十五出宮與民同樂時,當人們得知就會在門口哪里掛彩燈助興。然后文帝看了是十分高興。便令廣大人民在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掛紅燈,日久人們稱燈節(jié)。第二種說法跟黃巢“護民除奸”義舉有關(guān)。唐朝末年,皇帝昏庸無道,民不聊生,黃巢起兵造反,連攻渾城三晝夜不克,轉(zhuǎn)眼即過年了便想撤兵緩攻。年后他只身進城刺探敵情,不料奸細告密,朝廷派眾兵滿城搜查,捉拿黃巢,幸虧一老漢相救,并向黃巢獻攻城之計。臨別黃巢對老漢道:正月十五我攻城,必克。請你轉(zhuǎn)告全城善良人家在門口掛一燈籠,大軍進城后決不驚動。不掛燈籠者即貪官污吏,一律滿門剿斬。果然,正月十五這天黃巢率大軍進城,對那欺壓百姓,橫行鄉(xiāng)里的臟官斬盡殺絕。日后,為紀念黃巢“護了除奸”的義舉,興起了正月十五掛燈籠的風俗。
中國人元宵節(jié)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,全國各地種類繁多,燈式不一,各有流行。臺灣花燈,俗稱「鼓仔燈」,因早期制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,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、骰子燈、圓燈、關(guān)刀燈等。由於閩南語「燈」與「丁」同音, 故一般將提燈、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。臺灣習俗中,婦女在元宵節(jié)穿梭於燈下 ,祈求來年得子(男)、添丁;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,男丁從農(nóng)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,稱為「起燈」;諧音「起丁」,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,涵意深遠流長。